文人辦報的式微 中時大裁員的消息,好像在報社裡丟下了一枚震撼彈,炸得人心惶惶。驚慌、憤怒、恐懼、不安、痛心、茫然的情緒,焦躁地流動在空氣中。但,這樣的發展,真的意外嗎?  看看市場數據,中國時報從第一大報,一路跌到了第四,並不是突然發生的。雖然去年改版以來漸有起色,但還沒有對廣告產生扭轉式的效應。偏偏原物料價格飛漲,一直流血虧錢的營運,除非家有金山銀山而且老闆願意撒錢,否則很難撐得久。即使不是以這種慘烈的方式,也很可能會採取其他的調整措施,市場趨勢和營運狀況 禮服這麼清楚,為什麼大家還這麼意外呢?  原因之一,可能就是文人辦報形成的企業文化。  傳統的報紙是文人辦報,知識份子色彩濃厚,評政局論時勢,字字針砭入骨。但報紙畢竟是個商品,要賣得出去、收得到廣告,才能繼續營運。而且隨著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,報紙的商品特質就愈明顯。而文人辦報的問題是:市場能力比較弱。  從事新聞工作的,大多來自文法政等科系,政治談得頭頭是道,但數理不強,缺乏專業商業訓練,不熟悉市場運 酒店經紀作。加上生活日夜顛倒,年紀愈來愈老,漸漸和一般人的現實生活脫節。對必須一份一份在市場上賣出的報紙而言,這可能造成致命的缺陷。因為很多人沒有把自己的產出當成「商品」,不知道商品要怎樣在市場上賣出去,既不了解市場狀況,對讀者的喜好與需求也不清楚。而且,對市場趨勢和自己的處境危機感不足。  對企業界來說,這是最基本的常識。賣東西之前,得先做市場調查,選定對象,分析消費者的口味。產品推出後,還要不斷依銷售狀況調整策略,連 房屋貸款網拍賣家都會白鞋訂單多就補貨、黑鞋乏人問津就下架,可是中時處理新聞時,卻往往缺乏具體的市場數據。哪一類新聞、哪一個版面、哪一則新聞有多少人看?不知道。讀者喜歡哪些新聞、比率是多少?也不知道。  當然,編輯部主管都是資深新聞人,判斷通常不離譜,往往還能引領議題,問題是,光憑感覺是不夠科學的,現代化的管理必須盡量減少嚐試錯誤所造成的浪費。以今天競爭之激烈,企業經營的每個動作都必須非常精準,而且要不斷有市場面的回饋。電視收視率調查可以 21世紀房屋仲介細到哪個名嘴談什麼話題有幾趴,《蘋果日報》持續調查每個版的閱讀率,我們卻不知道三版有多少人看、停留了幾分鐘、國際版的內頁有沒有人翻,也不知道將來的目標讀者需要幾塊政治版、幾塊財經版。  這樣的市場調查,即使不能每天有,至少也該每周做,讓我們隨時可以校正航道,但印象裡除了前幾年改版時做過幾次,就沒有再看過了,做新聞做得有點瞎子摸象,摸到多少讀者的心坎,沒個準。但是,從第一大報跌到第四,我們一定有犯錯,而且是長時間的犯錯;即使有修正,也還不夠,這是 個人信貸明顯的事實。  文人辦報的另外一個問題,是管理文化影響競爭力。  很多同事現在憤憤不平,其實,在這個社會上,除了當公務員或進國營事業,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朝不保夕,連老師都要到處流浪找頭路,現在已很少有能安穩端到老的鐵飯碗了。企業主算盤都打得精,隨時檢視你值不值得花這個錢、有沒有更便宜的人可以替代?而且人愈老愈惹嫌,因為人事成本高。吃人頭路者,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物超所值。不見得資深就是寶,年紀愈大,愈需要以獨特的產出來建立市場價值。這還未必保險,即使很努力、 土地買賣表現好,也可能因為派系鬥爭或老闆看你不爽而被解聘,甚至公司財務出狀況倒閉。人力市場的生存非常險惡,必須卯足全力督促、武裝自己。一個長長久久的工作,並不是理所當然的,更不是老闆欠你的。  時報長久以來的文人辦報文化,不像每份薪水都要精算成本和產值的企業,反倒比較像個安逸的大家庭。過去余先生愛才惜才,養士從不在乎划不划算,太多人受他之恩而感激終生。時報同仁大多優秀認真,有全台灣最才氣縱橫的新聞菁英,但多少也有不那麼優秀或不那麼認真的,二者都一樣可以一直做到退休,不必擔心飯碗不保。營收?代償n時老闆不計較,但營運狀況不好時,龐大的人事成本就可能形成沈重負擔。  一個公司的力量,是全部員工的產能減掉成本。如果有相當比例的人產出有限,當然會影響整體競爭力。其實絕大多數同事都有很好的資質能力,只是長久以來大鍋飯的內部文化,有些人鈍化了生存警覺和拚搏鬥志,在工作上落入慣性與隋性,既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對,也沒有逼自己進步的危機感。等到近幾年時報開始裁員時,才發現已經虛耗掉不少可以琢磨自己的日子,而中時也流失了改善競爭力的機會。在這方面,管理與被管理的人,都有責任。  不少人批判時報高層的 居酒屋決策問題,的確,這方面賞罰不太分明,鄉愿似乎也是文人之缺乏商業特質之一。不過,一份報紙的成敗起落,重點還是在產品──以什麼樣的東西和態度來面對讀者。是不是每則新聞、每塊版面都是拚了命要做到最好?是不是盡一切努力爭取讀者的青睞?是不是把資源優先投注於有助於產品的環節?  《蘋果日報》可以從零做到今天,靠什麼?靠的是極度的專業、敬業和對讀者的謙卑。它不搞政治不選藍綠,對讀者不說教不擺高姿態,第一大報的地位,沒有一份不是靠實力賣出去的。《蘋果》做得到,中時為什麼做不到?敬業和認真,本就是新聞人該有的自我要求, 土地買賣中時在這方面,卻不是一直都做到百分百。沒有好好對待讀者,讀者最後就不會好好對待你。市場的獎懲,是公平的。 但市場永遠願意給人機會,這點也是公平的。余先生是個鬥志旺盛的人,出現對手時,他整個生命力都發光了起來。文人辦報大概已不合時宜,但鬥志卻永遠不會過時。中時過去可以往下走,未來也可以往上走,機會都是一樣的,只看能不能做得到。中時能不能站穩腳步,最重要的,還是看我們能端出什麼東西給讀者。無論如何,不管日後要走要留,恐怕都不能再照過去的老方法和舊心態過日子了。 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sheena/archive/2008/06/26/292322 景觀設計.html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fneanhwessz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